澳門,早已是緬甸華僑又一個親切的家

 

林清風  張平

 

 

50.jpg

 

杜雪英與蘇順嬈於澳門媽祖閣前合影

 

 

從澳門到緬甸,又從緬甸到澳門,歷盡滄桑三百年,歷史情緣早註定,原來澳門是緬華的家,緬華愛澳門,澳門納緬華,彼此情無限,共屬大中華。

                                                                                                                                                                            ——張惠周

 

 

       據緬甸華僑知名僑史學家、資深老報人黃綽卿先生的研究結果發現:老華僑來自澳門。注 澳門,又名“馬 ”,因建有天后廟,故稱“媽閣”。明代為我國船舶的出海地,從此臨近澳門的香山、新寧兩縣人民即向海外發展。據資料,新甯縣於民國三年改稱為臺山縣。臺山為華僑在國外最多的縣份、據說當時就已經有三十余萬之多,散佈在全世界四十六個國家。其中,臺山人在緬甸亦有不少,據當時的估計約六七萬人,其次是新會、開平、恩平三縣僑胞。由於當時臺山僑胞初期從澳門出國到緬甸,故過去稱他們為  " 馬告人"

 

      歷史上,澳門與緬甸華僑關係素來密切,尤其是廣東臺山籍僑胞,由於種種原因,在他們決定離開僑居地緬甸之後,往往喜歡選擇到澳門定居,這是有其歷史深源的。

 

      緬甸歸僑,從早期的澳門城市建設,到七八十年代澳門經濟高速發展中,以其本身的勞動力和技能,推動澳門經濟發展,並促其經濟多元化發展;同時也將緬甸的飲食文化和優秀的節慶文化成功移殖到澳門,豐富了澳門多元文化內涵。澳門回歸前,以實際行動為澳門平穩過度,政權順利交接,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與澳門的廣大市民一道,作出不懈努力。正如何厚鏵特首所說:「特區成立之後,緬甸歸僑與澳門廣大市民一起,發揮了主人翁的精神,對“一國兩制”的偉大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注

 

       緬甸歸僑,澳門社會科學學會會員,中華教育會永久會員,教育工作者張惠周女士,曾以《澳門是緬華的家》為題撰文指出:「從澳門到緬甸,從緬甸到澳門,歷盡滄桑三百年,歷史情緣早註定,原來澳門是緬華的家。緬華愛澳門,澳門納緬華,彼此情無限,共屬大中華。」注

 

       緬甸歸僑秉承刻苦耐勞,勤儉持家的優良傳統,在新環境中,謀求新發展,重譜人生新篇章。他們努力融入澳門社會,與澳門的廣大市民一道艱苦奮鬥,開創了今日之輝煌。我們堅信:明日他們還將繼續以主人翁精神,與澳門廣大市民一起,並肩戰鬥,共同構建和諧的澳門社會,去開拓更加光輝燦爛的未來。因為「澳門,早已是緬甸華僑又一個親切的家。」注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鏵先生說出了緬華同僑的心裏話。

                                                                                                                                                               2009712

 

 

 

注釋:

 

③⑤,引自何厚鏵特首在第五屆世界緬華同僑聯誼大會慶祝澳門回歸祖國十周年開幕式上的演辭。

     

鄭祥鵬編《黃綽卿詩文選》(P59/61),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012月。

     

張惠周著《澳門是緬華的家》。許均銓 、林清風編著《歸僑在澳門》,P264/273

                                                                                                                                                                      200512

其他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