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澳門城市建築研究》內容簡介
本書所論者,乃澳門一地之建築史是也。澳門城市建築文化,是東西交流史上不可缺少的一環;澳門小城的中西建築文化藝術,必須有它在建築文化上的正確地位。
明嘉靖後期自葡人登澳築室而居開始至明末期間,在澳門的葡萄牙人都是在中國官員的嚴加管制下,以“租客”身份得以留居的。而在這八十多年間葡人在各時期明廷頒布的禁令制約下,仍然得以在澳門南部地區建教堂、築民宅,漸漸形成社區。又在17世紀初建造包括城牆、炮台等防禦工事,相信是在明朝官員某程度上的包容而造成的。同時又由於城牆的建造,將澳門半島劃分成南北兩部份;城牆以外的北部是華民村落,而南部初步形成了城市的發展範圍。
清朝前期的澳門城市建築發展,在改朝換代時期的戰亂平息以後,先是由於清政府實施的“海禁”政策對澳門的影響,加上在澳門設置海關行臺,直接管理澳門海關事務;設立香山縣丞,並在澳門望廈設置縣丞衙署;到乾隆初期更重申明代的《海道禁約》等等措施,令這段時期的澳門建築處於停滯不前的勢態。直到1757年清政府頒布禁止洋船到浙、閩、江海關,外國商船只能到粵海關貿易的禁令,並規定貿易後必須離穗往濠鏡澳留居後,澳門的建築發展情況才有了大改變。從此時開始,由於各國船貿商民及其家眷等聚居此地,澳門城市建築得到一段發展時期。到1800年,為加強對日漸複雜的澳門城市進行有效的管治,清政府將縣丞署遷入澳門城,加上19世紀初各國鴉片走私貿易活動逐漸轉移到伶仃洋,澳門一埠的經濟受挫,城市的中西建築進入修葺期。
鴉片戰爭以後,在殖民主義者阿馬留擔任澳門總督期間,葡萄牙人在澳門實施殖民地法律,並在1849年強行驅逐清政府在澳門的官吏,及釘封了粵海關關部行臺,非法佔奪澳門的管治權。繼而展開向城牆北面的華民村落的侵略擴展行動。直到1887年與清政府簽訂了<中葡通商和好條約>以後,葡萄牙人由非法佔據澳門變為“合法”留居管治澳門。從這時起到清朝滅亡的二十多年間,澳門城市建築進入了黃金時期,並從近代城市逐漸進化為現代城市。
明清時期,在澳門城市中佔主導地位的西方建築可分為三個時期,在各時期中均表現出其獨特的風格。
第一階段是耶穌會風格時期。透過對澳門歷史建築的研究,早期在澳門最具代表性及影響力的建築為教堂建築;而早期的澳門教堂建築是以耶穌會為主導的。其影響力甚至影響了後來其他天主教教會在澳門的教堂建築重建時的風格,所以,這段時期稱為耶穌會風格時期。
第二階段為歐陸風格時期。18至19世紀初的澳門城市建築,又經歷過一段充滿歐洲各式風格並存的歐陸風格時期。由於清政府對來華貿易商的政策改變,只允其在廣州貿易後貨罄居澳,這樣便促使了澳門一地之人口增加,且常住人口較前穩定;加上這時的鴉片貿易盛行,商人獲利甚巨等因素,致使南灣、西灣以至崗頂等處,建了大量的西方古典主義、巴羅克式、羅馬柱式等風格的建築物。這段時期的建築風格,使澳門由小鎮風情而形成歐洲海濱式城市。
第三階段乃葡式折衷主義風格時期。鴉片戰爭前以後,澳門城市在經過經濟、政治及人口的巨大變化過程中,要在已經頹敗不堪的城市面貌中重新建立“尊嚴”,而出現了具有葡萄牙殖民色彩的葡式折衷主義風格時期,這是澳門城市建築找到定位的時期。這時期建成的葡式折衷主義風格建築物,對澳門城市建築發展的影響持續到20世紀,為澳門留下豐富的建築文化遺產。
在整個澳門歷史過程中,除了西式建築在各個時期的表現外,在這四個多世紀中,澳門的中式建築亦基於本地區的氣候及地理環境,一直沿用嶺南風格,且主要表現在廟宇建築上。澳門完整的中式建築多以三進三路的平面佈局建造,屋頂形制均採用硬山,並置有脊飾。當然還有一些單體建造的房子及園林組合式建築。在澳門城市建築的發展過程中,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這一時段,出現過中西合壁建築。
建築乃一地之域的政治、經濟、文化及科學技術發展的綜合結晶品。本著作的研究內容,是透過澳門明清時期的城市建築發展過程,把歷史上各個時期的澳門面貌重現於讀者面前。
得獎感言
《明清時期澳門城市建築研究》一書獲選為 “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著作類一等獎,是對澳門本土學者的史學研究工作的肯定;是對一班默默耕耘的本土澳門歷史研究人員的莫大鼓勵。
澳門的歷史文化有着巨大的蘊藏量,仍須要更多熱愛澳門這塊土地的人去努力發掘。曾有學者在回歸前已提出:經濟香港、文化澳門的概念,這是一個相當有見地的觀點。在近五百年的全球化過程中,作者仍然堅持十年來所持的觀點,那就是在未來的全球史中,是不可能忽略“澳門”這一筆的,就是說,澳門,是全球化中東西方交流的重要匯集平台,在這過程中的文化沉澱是非一般的深厚的。
澳門的本土歷史文化研究工作,在國家的關懷下,經過過去二十多年間在以國內專家、學者為主的研究團隊帶領下,透過高等教育系統,培育了一批澳門本土史學研究人員,為澳門未來的歷史文化研究打下了基礎。在這裡亦與本澳學者共勉,希望共同在澳門歷史、文化各個領域的研究中,促使一代更勝一代地踏實做好研究工作,共建澳門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