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榮發博士 2009.9.30
1999年12月20日零辰零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的時刻,也是實行“一國兩制、澳人治澳”的開始。19日晚上,在澳門新口岸填海區新搭建的回歸場館內,見證的嘉賓陸續到達。當中葡兩國領導齊集主禮臺上,簡單而隆重的儀式正式開始。
在奏畢葡萄牙國歌後,代表舊政權的葡國旗及葡治澳門市政廳旗從旗桿上緩緩降下,由儀仗隊收起,代表葡萄牙在澳門的管治權正式結束;繼而臺上以整齊的步操出來的,是三名代表中國海陸空三軍的儀仗隊,精神抖擻,步伐一致,手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及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走到臺上的旗桿下,繫好旗幟,國歌隨即奏起,五星紅旗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同時緩緩升起,國歌奏畢,兩旗在旗顛飄揚,澳門之政權交接儀式順利完成。整個交接儀式,台上莊嚴肅穆,台下歡欣喜慶。當葡萄牙旗幟徐徐而下時,電視畫面所見澳門葡裔居民傷感落淚。而當五星紅旗升至旗桿顛時,澳門華人歡呼慶祝,煙花、爆竹聲齊鳴,人心振奮。

接着,全體嘉賓徒步前往數百公尺以外的特區政府成立場館,參加第一屆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成立儀式。儀式開始,由國家總理朱鎔基監誓,由澳門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何厚鏵帶領其領導班子宣誓就職。至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正式成立。
此間,全國各地到處在歡慶澳門回歸,各省紛紛向澳門發來賀電,中央人民政府還向澳門致送一座高六公尺銅製貼金的火矩形金蓮花,現置於澳門金蓮花廣場。
1999年12月20日,遵照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的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部隊近五百名官兵,於中午12時正越過拱北口岸分界線順利進駐澳門,開始擔負澳門特別行政區的防務。
當天的中午,駐澳部隊車列從廣東省珠海市出發,在珠海市二十萬市民的歡送下,通過拱北口岸進入澳門。澳門市民拉起“歡迎人民子弟兵”的橫額夾道歡迎,迎軍的澳門代表更向到來的駐澳部隊致送書有“威武文明之師”的扁額。駐澳部隊車列由載着“八一”軍旗及護旗戰士的二輛吉普車帶領,隨後在軍官房車列之後的,是十輛裝甲運兵車,接着是一輛輛滿載解放軍戰士的軍卡車。軍車上的部隊戰士個個昂首挺胸,精神抖擻,面帶笑容,不時向市民敬禮、招手。車隊緩緩前進,接受澳門市民的檢閱,墊後者為運輸後勤車。

澳門回歸祖國了,這意味着什麼?為什麼要回歸?記得九七香港回歸時有人說,因為香港是個富有的地方,是一塊寶地,故而中國要收回己用。這是一種極度狹隘的思想,也是一種沒有國家觀念的思想。眾所周知,在鴉片戰爭以後,由於清朝政府的無能,國家任由列強瓜分,清政府被迫簽定了多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其中就包括割讓香港島的《南京條約》,這是中華民族的恥辱,也是港澳華人的恥辱。香港、澳門回歸祖國,體現了國家主權和領土的完整,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尊嚴神聖不可侵犯。
澳門特別行政區十年

在以何厚鏵為行政長官的第一屆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按照基本法規定在澳門實行澳人治澳。在五年的任期內,基本完成了澳門未來發展規劃並付之實行。首先是為澳門特別行政區未來發展開局──開放賭牌,這是一件相當艱鉅的任務。其次是振興澳門經濟,回饋市民的訴求。經過周詳的部署,於2001年將開放三個賭牌向世界招標,並成功吸引了包括美國、馬來西亞、香港、澳洲等財團參加競投,經審議後,於2002年2月8日政府公布三家新賭牌中標公司。至此,回歸後第一個最重要的任務基本完成。特區政府即展開各項交通建設,例如定案建造西灣大橋,為第四東亞運動會而建造多個運動場館,包括路氹城的澳門東亞運動會體育館、塔石體育館、改建氹仔運動場、建造氹仔奧林匹克游泳館等等。
2003年5月18日,位於新口岸的金沙娛樂場的開幕,標誌着新的賭業競爭的開始。在此熱潮的帶動下,澳門經濟亦有所好轉,而房地產就一支獨秀地不斷升溫。接着在其他賭業場館投入建設之際,澳門出現前所未有的勞動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以至及後的數年間,澳門的各行各業須依靠大量外來勞動力。
為了支持澳門的經貿發展,促進內地與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共同繁榮,內地與澳門於2003年10月17日簽署首階段的《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下簡稱〈安排〉),又於及後的六年間,分別再簽署〈安排〉的《補充協議》、《補充協議二》、《補充協議三》、《補充協議四》、《補充協議五》及《補充協議六》等,擴大原有《安排》內容及深化其承諾。
《安排》內容主要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貿易投資便利化三大領域。當中涉及除內地禁止進口的產品外,所有原產於澳門的產品實施零關稅;放寬澳門41個服務行業的市場准入條件;及給予澳門在貿易投資方面的便利化等。這樣,就為澳門未來的經濟朝多元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總的來說,第一屆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帶領澳門社會各界,群策群力,不但穩定了回歸後澳門的局面,同時也為澳門的發展開創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民生是一個政府必須很認真去對待的問題,澳門長期處於一種家庭式運作的鄉鎮商業模式,社會上的競爭並不激烈,甚至是處於一種包容互助共存的社會狀態。回歸後的賭權開放,為社會帶來了巨大的 “衝擊”,澳門從一個鄉鎮模式的寧靜小城,數年間成了國際級的城市。這種日新月異的變化,對從未有準備迎接新時代大浪潮的澳門人來講,似乎來得有些突然,甚至令一些人有點迷茫。到了回歸六年、七年,澳門人已漸漸適應了這個變化,重新部署生活和規劃人生。
過去十年間,澳門特別行政區尚屬於孩提時代,自然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2006年12月歐文龍貪污案的曝光,就明顯的表現出這個時期澳門的政治經濟還存在一些問題,這是任何自由的初生社會多會出現的現象。在發現問題後,澳門特別行政區領導採取了及時而果斷措施,使社會波動很快得到平息。翌年,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澳門經濟出現騰飛,博彩稅收竟一度超越了美國拉斯維加斯。與此同時,其他各行各業亦得到一些發展,如會展業及物流業等;民間亦展開了產業多元化及創意產業等方面的廣泛討論。
在2008年世界性的金融海嘯中,澳門亦不能幸免地受到波及。幸而在回歸以來特區政府累積了龐大的財政盈餘,於是以分富於民的措施,使民眾得以解燃眉之急。
今年是澳門回歸十年了,又正值祖國六十誕辰,可謂雙喜臨門。2009年澳門辦了兩個選舉:第三任行政長官選舉及立法會選舉。這是澳門回歸十週年的兩件大事。
2009年7月26日澳門第三任行政長官選舉,唯一候選人崔世安,以“傳承創新 共建和諧”為參選政綱,最終以282票當選(當天參加投票的選舉委員有296名)。隨後,總理溫家寶8月10日早上主持國務院全體會議,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規定,經國務院全體會議決定,總理溫家寶簽署了國務院第五百五十八號令,任命崔世安為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三任行政長官,任期五年,由2009年12月20日開始,至2014年12月19日為止。
新一任行政長官誕生後,澳門的政治氣氛隨即進入第四屆立法會選舉的籌備工作。
澳門立法會選舉於2009年7月13日截止報名,共有16個組別、123人參與直選,最後只有一人退選。
自9月5日起進入選舉宣傳期,各參選組別採取各種形式,以求爭取選民支持。宣傳車廣播、造勢大會等等每天從早到晚不絕於耳。是次選舉的各個組別有來自傳統社團、商界、民主派、學者、慈善團體及基層團體組合,選舉生態比前進步、健康。投票於9月20日進行,選民投票率有59%,達14.8萬人。選舉結果出現了六千五百多張廢票。最後驗票結果,選舉總核算委員會以“尊重選民意願”為由,復活了九成多廢票。雖然未能改變選舉結果,但引起了個別參選組別的不滿,並向終審法院提出上訴。最後終審法院裁定只確認六仟多廢票中的41票為有效票。這是澳門民選歷史上首次發生的上訴事件,而終審法院的裁決卻對澳門民主選舉中的不規則行為起了指引作用,為立法會選舉法的解釋訂定了指標。
回歸十年的澳門,各方面表現順暢,經濟正朝着新的多元化方向發展。政制改革雖是急切待解決的課題,但澳門的定位更是主導澳門未來發展方向的大課題。經濟朝多元化,哪文化的定位又該如何?民間聲音多了,是表示澳門的民主意識提高了。只要人人公心為先,何愁澳門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