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老前輩---張碧若摯友
張民華
前排右二為張碧若,右一為筆者張民華
張碧若、原名傑君、又名希石, 1965年印尼軍事政變後成為“通緝犯”, 化妝倉促逃離印尼, 輾轉到澳門避難, 因身份敏感, 生活一度低調, 謝絕一切酬酢, 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才參與社團活動. 他和我是知交, 在印尼和澳門經常來往和共事過. 在印尼時, 我們曾在棉蘭華僑總會及印中友協共事. 在澳門時, 他和我任第六屆理事期間, 同楊秀玲分工管文教, 主任是梁仲虬, 共同主持夜校工作, 頗有建樹. 之後, 他因高齡及健康欠佳, 不再參加社團活動, 但也不賦閒在家, 讀書看報著述, 定期組織講習會, 邀約相識的歸僑朋友座談, 研討國內外形勢等, 有時到國內去探訪老朋友或旅遊, 過著較閒適的生活. 1988年5 月份在澳門因病逝世, 享年78歲。
張碧若1909年出生在印尼蘇島亞沙漢(Tanjung Balai) , 祖籍廣東梅縣, 小學畢業後, 回國唸中學及大學. 在北京大學就讀期間, 參加了學生反帝反殖民的民主愛國運動, 1927年和同學們創辦了“新生周刊”, 鼓吹革命思潮, 受到奉系軍閥緝捕, 不得不逃離北京, 迂迴天津、廣州乘船返回印尼, 他生前給我的遺作“新生週刊的始末”談到這一段經歷, 另行刊載。
1927年回到印尼後, 仍從事抗日反帝反殖鬥爭, 組建了〔反帝大同盟〕的秘密組織, 宣傳反對荷蘭殖民統治, 支持印尼民族獨立鬥爭, 受到了當局的鎮壓和追緝. 1933年他被捕, 流放到一個荒無人煙西伊利安的利辜島, 據說同蘇加諾、哈達等一批印尼革命志士禁閉在同一地方. 日本南侵印尼, 荷蘭當局把他們一干“政治犯”轉押到澳大利亞, 繼續流放. 日本投降後, 1945至1947年, 張碧若参加了仍在澳洲的印尼革命志士組織的〔印尼獨立委員會〕, 負起「自由印尼簡報」的領導工作, 宣傳印尼獨立的理念及堅持鬥爭的決心, 期間他還參與碼頭工人拒運荷蘭物資及軍火赴印尼的罷工運動。
張碧若身材高瘦, 皮膚白皙, 頭髮居中分梳, 高鼻樑架上一副金絲框眼鏡, 舉止談吐溫文儒雅, 一派學者風範. 他精通中、英、印尼文, 通曉閩、粵、潮汕、客家方言. 他當過教師、校長、報人、主編, 商人, 也做過“囚犯”, 又是社會活動家. 他性格豁達樂觀, 堅韌不拔, 是一個傳奇性人物. 他生在一個富裕家庭, 本可過著致富安逸的生活, 他卻選擇了革命艱辛的道路, 生活動盪不安, 危機四伏, 但他義無反顧, 勇往直前. 經歷多次的通緝, 十七年的流放和監禁, 始終泯滅不了他的意志. 他身為華人, 他愛祖籍國, 更愛生於斯長於斯的印尼, 他生平完全融入了印尼社會, 服務印尼社群, 甘苦與共, 構建民族和諧, 促進相互了解, 這個典範足資海外華僑華人引以為鑒。值此20周年祭, 張老的精神晚輩永誌心中, 謹此寄語告慰張老在天之靈。
註:
1. 張碧若是澳門歸僑總會第五至七屆理監事。
2. 1988年病逝澳門, 享年78歲。
( 20 / 07 / 2009 稿於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