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區全國人大代表兼珠海邊檢總站、閘口海關監督員劉藝良表示,粵澳構思的新通道僅供人員通行,為推行簡便通關模式提供一個較好的切入點,期望兩地政府爭取建設新通道期間達成共識,探討執行國家政策時如何簡化程式及手續,整體解決法律、土地制約等問題。
通盤考量綜合佈局
社會一直期待珠澳通關便利化,積極提出“兩地一檢”、“單邊驗放”等建議。然而,除了硬體及人員的制約,還有兩地司法制度和程式不一,使推行通關便利化遇到一定的阻力。劉藝良指出,澳門與內地是兩個獨立的關稅區,在出入境管理制度、海關管理、檢驗檢疫等有較大區別。以海關管理為例,內地及澳門在外匯管制、稅率、貨幣種類等不同,海關檢查貨品種類亦不一樣。
粵澳構思的新通道僅供人員通行 ,不設行車通道 ,劉藝良認為可為推行簡便通關模式提供一個較好的切入點。雖仍要面對證件及行李物品涉及的不同司法制度問題 ,但少了車輛檢驗檢疫,雖拱北口岸執行的是國家政策,但新通道仍可探討如何簡化程式及手續。
劉藝良支持兩地政府計劃建設粵澳新通道,認為通道定位為拱北關閘口岸的附設口岸,配合廣珠城際軌道等基礎設施,分流拱關客流,並將“兩地一檢、單邊驗放”、廿四小時通關、鴨湧河治理納入規劃範圍,富有前瞻及綜合性。惟兩地政府必須緊密溝通,通盤考量、綜合佈局、科學地規劃和設計。
聽取聯檢單位意見
劉藝良認為,新通道的設計要吸取拱北口岸的經驗,避免因設計不合理出現“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的情況。建議考慮好旅行團出入境安排、“自由行”旅客自助通關安排等,或指定旅行團客的專門通道,使拱關及新通道在功能上分工,確實起分流作用。
新通道建設前應聽取一線聯檢單位意見 ,亦需適當擴大聯檢單位的人員編制 ,並要注意建設資金能及時到位。廿四小時通關、單邊驗放等創新模式除要硬體設施配套,還需政策、聯檢單位的人員配套,每一方面均涉及中央的政策支持、解決粵澳法律不同的問題。新通道規劃之初就要作好一步到位的考量,避免分步實施時不斷重複更改硬體、申請政策等工作,亦有利較靈活地回應民衆通關便利、延長通關時間等訴求。
爭取共識擺脫制約
劉藝良估計,新通道從申請、審批至建設最少需三至五年,政府應把握這段時間,爭取與粵方達成共識,整體解決法律、土地制約等問題。除了做好拱關與新通道的整體規劃,面對現時的通關壓力,可在現有口岸的基礎上推出完善措施,包括盡快完成拱北口岸擴建,再逐步延長拱關的通關時間;灣仔口岸取消中午休息;在《粵澳合作框架協議》下,橫琴蓮花口岸先延長通關時間與拱關一致,再逐步達至廿四小時通關的目標;跨工區口岸則要調整功能,並將鮮活食品進出拱北納入其中。